探索“四融合一协同” 构建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4-05-31 17:19 浏览次数:

近年来,肥城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持续强化医防融合体系建设,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按照协同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探索通过“四融合一协同”的全周期管理模式,构建区域一体化健康服务新模式。

一、探索全域大公卫理念,推动纵向业务融合

开展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融合。自2023年起,市疾控中心和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率先选派工作人员交叉任职,开展业务交流,交流人员每周至少2天参与交流单位日常工作,通过强化疾控中心与医疗机构的人员交流和业务协作,发挥不同专业人员技术优势,建立市疾控中心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通过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培养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肥城特色的“防筛治管研”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五位一体打造肿瘤防治医防融合肥城模式”入选《2023年度全省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医防融合优秀案例汇编》。

二、深入开展医防能力提升,推进横向服务融合

全市14处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全面落实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推进基本公卫与基本医疗深度融合。一是分阶段完成医防融合标准化流程改造。通过统一制定标准、打造建设样板、组织人员现场指导、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实现全市同质化建设。2023年底,14处机构全部按照标准完成改造,医防融合标准化流程改造完成率100%。二是探索建立慢病联合门诊。医共体牵头医院选派17名专家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基层名医工作站,通过带教、查房等多种形式,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诊疗、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为重点推行“1+1”诊疗模式,即1名市级医院专科医师和1名基层全科医生共同接诊,上级医院专科医生制定诊疗方案,基层全科医师负责后期治疗和随访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全程健康管理的医防融合服务模式。三是持续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探索将各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嵌入家庭医生门诊,实现公卫人员诊前签约建档、基础数据测量,家庭医生接诊,诊后公卫人员档案、预约随访、健康教育,全面优化服务流程,实现公卫与医疗高效融合。以老年人健康查体为契机,家庭医生参与查体与结果反馈全过程,实现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肺结核等常见传染病筛查和家庭医生签约、履约、转诊等一体化服务,提升家庭医生与签约对象的黏合度。

三、聚焦职能定位,推进县乡村一体化融合

坚持找准位、定好位、做到位,强化市镇村三级联动充分利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建立起来的市、镇、村三级防控网络,形成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依托镇街卫计办、卫生院,建立镇街政府引导、专业机构指导的工作机制;依托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落实工作网格化管理职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三方联动,将基层行政管理职责专业机构的健康管理职责整合,形成行政推动与专业服务融合协同优势。

四、深化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工作与绩效融合

落实临床医护人员到公共卫生科轮岗制度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列入医疗机构重要业务工作,通过制度建设,推动落实医防融合工作。以绩效评价为抓手,将医防融合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卫健系统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将医共体内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作为对市直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在医疗机构内部探索实行“基本医疗+基本公卫”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考核推动各项医防融合措施落实到位。

五、纵深完善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医防协同

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在市直医疗机构和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健康管理中心”牌子,开展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随访、健康信息收集汇总、上下转诊等工作。发挥镇街卫计办、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组织宣传优势,协助配合专业机构开展健康随访、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务工作,推动由治病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三七工作法”构建医防融合健康服务新模式》在“泰安改革”公众号刊发。

下一步,肥城市将继续以新一轮体系改革为契机,持续强化医防融合工作,根据省、市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推进防、治、管、康整合型服务,打造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迈出新步伐。


信息来源: 泰安市卫健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