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安市泰山区总面积336.86平方公里,总人口数80万人,辖7个街道镇,190个社区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4.81万人,占总人口的18.55%,其中自理老人14.46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7.51%;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0.3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49%。近几年来,泰山区结合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积极探索发挥原社区村卫健专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体系,门熟人清、进得去门、说得上话、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和会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网底优势,在政策调整和机构改革中,不断创新干部融合体系,确保基层卫健干部的稳定,凝聚健康服务工作合力,激励卫健干部积极担当作为,争做服务老年群体的“贴心人”“热心人”“尽心人”,奋力开创了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发展新局面。
一、“四项措施”创新卫健专干转型成为医养结合服务者
充分利用社区村卫健干部扎根基层、熟悉工作的自身优势,泰山区统筹安排,采取“四项举措”,创新卫健干部融合发展体系,组织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者,以网格员身份落实《山东省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对老年人实施分类管理,助推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工作优质高效,强化提高服务质量。
1.聚焦学习培训,提升业务素养。持续开展多频次、高质量的卫健干部转型培训班,以培训提技能、以培训促规范,提升干部业务素养。2021年以来,依托全国老年医学人才-山东省培训基地(泰山医养中心),对全区卫健干部集中进行培训,学习老年人健康保健、居家照护、老年人康复、常见病的识别和管理、膳食指导等业务知识。理论和实操相结合,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结业(上岗)证,对于学习情况与绩效奖的发放挂钩,全面提升卫健干部服务医养结合工作的能力。凡是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医养结合业务知识和技能并取得人社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的,设立专项奖励支持资金,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倡导卫健干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开展老年人养生、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将中医诊疗、中医治未病、中医药等保健康复融入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全过程。全区医养结合机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比例超过80%,医养结合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2.聚焦活动带动,强化服务能力。各街道镇、社区村根据辖区实际,分层分级建立居家医养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区建有以退休医务人员、老教师、党员干部、热心居民、在职人员、青年学生等为成员的助老志愿服务队70余支,队员800余人。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义诊巡诊服务进社区、健康大集等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解答生活疑难常识。联合驻地医疗机构,将医疗服务不断向家庭延伸;协调辖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等健康指导。开展“居家医养预约服务”活动,对高龄、独居、失能、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24小时预约服务。鼓励支持志愿服务、邻里互助、亲友相助等互助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聚力打造“情暖夕阳”医养结合服务品牌;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医养结合技能大赛,对优胜者进行专业能手表彰授牌;开展手拉手活动,带动更多的干部积极进取,争当服务标兵。
3.聚焦典型引领,点燃服务热情。在全区推选医养结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卫健干部,培树标杆;引导广大卫健干部创优争先,优质服务。几年来,全区先后推选出财源街道后七里社区卫健办主任于淑娟、岱庙街道五马社区卫健办主任张静、省庄镇岳麓社区卫健办主任刘瑛等一批在医养结合服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典型,召开经验交流会,进行经验介绍和推广,其先进事迹在《中国人口报》《健康山东》等媒体上进行了刊发和转载。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促进全区广大卫健干部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通过对标先进,找短板,补差距,点燃创业热情,促进全区医养结合工作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4.聚焦激励机制,激发工作活力。泰山区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盘活用好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基本公卫项目资金;聚焦正向激励,激发干部干事内生动力和活力。制定绩效考核方案,采取日常监控、集中考核等方式,根据各村居社区卫健干部工作量基数、任务完成、日常工作监管及工作亮点、提供现场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评价结果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项目资金拨付后,加强对项目资金发放使用情况进行调度和监管,明确经费使用要求,并及时将发放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确保绩效能实实在在发放到卫健干部手中,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2019年-2022年,共下拨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绩效考核资金383.52万元,其中市级经费213.52万元,区级财政配套经费170万元,用于基层卫健干部发放绩效考核奖励金,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三项制度” 凝聚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合力
1.建立巡访联系制度,强化突破医养结合服务最后“一米”瓶颈。充分利用“泰安市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分九大类对全区14.81万老年人健康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特殊群体老年人随访制度,组建由社区村两委成员为组长,卫健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随访小组,定期组织巡访高龄、独居、空巢、农村留守、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群体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传播健康保健知识。建立联系卡制度,实行网格和楼长划片管理,给特殊老年人本人或者家属留下手机号或者加入微信,有困难及时找卫健干部,帮助解决存在困难。
2.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强化完善医养结合健康档案。各社区村由卫健办主任带头,组织部分两委成员、志愿者、居民代表等联合组成走访小组,定期进家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民情。通过入户走访和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做好辖区内老年人摸排调查工作。制作社区老年人登记表,重点了解老人年龄、性别、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及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家庭赡养等情况。对糖尿病,高血压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群体老人重点关注,对失能和失智老人做好健康评估,全面建立健康服务档案。
3.建立定期查体制度,强化落实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卫健干部靠前一步,主动配合家庭医生团队,共同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在定期健康查体中,卫健干部充分发挥群众信任的优势,利用小喇叭、电子屏、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大力宣传老年人健康查体的好处及必要性,动员老年人及时参加健康查体。成立服务小分队,实行包保制,对自己片区的老年人进行点对点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提高查体效率。卫健干部自备血压计、血糖仪等仪器,为辖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不少于两次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包含血压测量、末梢血血糖检测、康复指导、护理技能指导、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等6个方面,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为辖区内60周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开展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对有特殊需要的失能老年人,协同卫生服务站(所)医务人员送医上门,为老人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听诊心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用药、饮食、家庭护理指导,心理支持、康复护理指导等健康服务,改善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卫健干部组织志愿者入户和老年人进行家常式聊天,缓解老年人的焦虑。目前,全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指导率超过97.7%。
三、“三个发挥”建设居家社区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1.发挥社区村资源优势,打造居家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积极引导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助残等公共资源统筹布局、互补共享。加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及无障碍设施改造,努力打造社区村居家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全区目前共有烛光妈妈(禾康)、泰山康乐年华、泰安市寿而康、万家宜康等四家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的医养结合智慧服务品牌,已在泰山区大官庄社区、后七里社区、更新社区等19家社区开始运营。积极对接“12349”泰山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智慧化、产品智能化,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可及、放心的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推动了医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徐家楼街道大官庄社区、财源街道后七社区,为在泰安市泰山区举办的全省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提供了观摩现场。
2.发挥医疗特色优势,打造医养结合个性化服务新体系。积极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支撑体系,区直2家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并全部开设康复科、治未病科。泰山区人民医院和泰安市中医二院分别与泰山慈恩老年颐养中心、上高街道长寿养老院签订服务协议;省庄镇卫生院和邱家店卫生院分别于镇敬老院签订托管协议;全区各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与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部以不同形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实现全覆盖。泰山区区直医疗机构及各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深入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活动,实现安宁疗护病房全覆盖。探索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泰山区作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充分发挥全区中医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的优势,发扬体质辨识、针灸推拿、拔罐督灸、药膳调理、中医音乐疗法等中医特色服务和传统疗法,尽心尽力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3.发挥示范引领优势,打造医养结合品牌发展新格局。近年来,泰山区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医养结合工作区级牵头、街道镇属地管理、社区村亲情化服务,示范化引领、品牌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养老泰安·养生泰山”品牌被称颂。泰山区先后被表彰为“2018-2020年度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山东省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试点”,7个街道镇全部入选“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街道)”“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新模式”典型经验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预算工委副主任刘修文的充分肯定。目前,泰安市泰山区培育“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1家、“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家;岱庙街道、泰前街道被评为“全国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省泰山疗养院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