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整合医养资源 探索区域管理 打造特困人员医养服务东平品牌
发布日期:2024-08-16 18:12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东平县在深入推行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两院一体”医养服务模式下,探索推行“医养结合+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新型养老模式,按照“分类分区域分情况”的工作思路,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医疗养老服务,326名集中特困人员护理条件、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着力提升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典型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省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

一、高位布局、强化联动,健全完善医养服务体系

一是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县委、县政府召集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先后召开 10余次专题研讨会,组成调研组对14个乡镇(街道)、集中供养机构以及安康医院、弘德医院进行实地调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卫健、民政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面掌握特困人员供养现状 二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先后到潍坊寿光市、日照岚山区等地学习考察,充分借鉴外地经验做法,结合东平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改革实施方案。三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全县特困人员供养改革工作专班,制定特困人员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标准,建立卫健、民政、财政等部门“横向联通”和县乡村三级“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二、整合资源、区域管理,分类分区域分情况推进

进一步整合医疗、养老资源,改变原来各乡镇(街道)卫生院、敬老院各自为战、低效运营的管理模式。基层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后,有效扩展乡镇卫生院发展空间。同时,对撤并后腾出乡镇(街道)敬老院改造升级,建设乡镇社会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用于本辖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实现资源整合升级。

一是依托现有医养结合设施,在接山镇中心卫生院和大羊镇卫生院建设县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2处,在旧县乡卫生院建设储备场所1处,145名全失能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整体入住,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率达62%以上,破解失能人员照护难题,降低护理风险,为家庭赡养人切实减轻负担。二是依托县精神病院,建设精神障碍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场所1处,144名精神障碍特困人员得到专业照护。三是依托东平街道敬老院、州城街道敬老院、银山镇康养中心,整合周边乡镇(街道)敬老院,建设3处区域性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分别由属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提供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

三、加强管理、精准服务,强化医疗养老服务供给

一是提升医养设施。加强适老化改造,所有房间均配备空调、电视、饮水机,设独立卫生间,为每位特困人员配备移动式呼叫器、多功能医疗床,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配备尿不湿等特需照护用品,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二是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对医护人员、护理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医护人员每日查房,为特困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人员,进行健康指导,确需住院和康复理疗的,提供住院和康复理疗服务。三是建设智慧平台。将2处集中照护中心纳入平台管理,明确服务标准和服务事项,实行工单化管理、菜单式服务,随时掌握集中供养人员状况,及时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为老人提供康复理疗、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让他们切实享有“家”的感觉。


信息来源: 泰安市卫健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